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读懂国情、服务社会,2025年7月13日至15日,兰州文理学院外语学院“红色溯源汲精神,黄沙披绿见初心”社会实践团队赴武威市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。他们走出校园、走进乡土,以外语学子的视角,触摸历史脉络、体验治沙艰辛、探访产业振兴,完成了一场跨越历史与现实的生动课堂。
第一站:走进博物馆,聆听历史的回响
实践首日,团队来到武威市博物馆与雷台汉文化博物馆。同学们在文物与汉简之间穿梭,聆听跨越千年的丝路故事,感受武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。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在此交汇,激发了同学们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,也为后续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历史认知基础。
第二站:探访治沙点,感悟绿色的坚守
第二天,团队走进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王家沙窝治沙点。面对从荒漠到绿洲的蜕变,同学们深受震撼。全国劳动模范王银吉带领大家参观治沙成果,讲述他与父亲王天昌26年如一日、义务植树的感人故事。八旬老人王天昌那句“草方格是母亲,小树苗是娃娃”的朴素话语,让同学们真切体会到生态治理的艰辛与坚守的意义。
第三站:走进示范园,看见乡村的生机
最后一天,团队走访天祝高原食用菌基地。在标准化大棚中,同学们亲眼见证“小蘑菇”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“大产业”。他们聆听负责人介绍惠农政策带来的实际效益,体验菌菇采摘,理解绿色循环农业的价值。从理论到实践,大家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直观、更真切的认知。
实践收获:成长,发生在泥土之间
三天的实践虽短,却让同学们收获满满。他们不仅系统认识了红色文化、生态治理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,更在团队协作、社会调研、劳动体验中锤炼了综合能力。作为外语专业学生,大家纷纷表示,要将武威的治沙精神、振兴故事“译”成世界语言,让中国西部的奋进声音传得更远。
用专业讲述中国故事,用行动诠释青春担当
此次实践活动,团队已完成两篇新闻稿、两个视频、以及一份调研报告,实践事迹已被兰州文理学院雁苑青年、藏乡天祝官方账号报道,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。同学们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进步空间,未来将继续深化专业与实践的融合,用好外语人的优势,向世界讲述更多真实、立体、生动的中国故事。
武威之行结束了,但外语学子的实践之路才刚刚开始。他们愿继续带着这份初心与热忱,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用国际传播力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。
——兰州文理学院外语学院团委 宣